急救的原則
(一)急救原則--救命、保存功能為先
急救首先是救命,因為許多原因可直接導致死亡。應及早采取能立即實施并有效的措施使病人的生命得以延續(xù)。其次是保存人體重要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這在外傷中尤其重要,使得受傷者不致因功能受損而致殘,有利于傷后恢復。
(二)密切觀察生命指征,延續(xù)進行救治
人的意識、脈搏、呼吸、瞳孔和血壓等是人體內(nèi)在活動的一種客觀反應,是衡量機體狀況的可靠指標,臨床上稱之為生命體征。搶救生命的第一步就是要密切觀察這些生命體征,以便迅速而準確地判斷出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或是否已死亡。
1、意識:要正確判斷有無意識障礙。如患者處于嗜睡、昏睡狀態(tài),給強刺激(針刺人中,手指用力按壓眼眶等)有痛苦表情,大聲呼叫有應答。深昏迷的病人對任何外來刺激均無反應。此時不能驚慌和胡亂喊叫,更不能隨便搖動患者的身體。
2、呼吸:判斷有無呼吸,通過目測觀察鼻翼及胸腹部有無起伏運動;也可將身體貼近病人的口鼻來感覺;呼吸微弱不易觀察時,可用少許棉絮置于患者鼻孔前,觀察棉絮的擺動。
3、心跳與脈搏:觀察心跳情況,可手摸患者頸動脈的搏動,注意不可用力(否則會引起血壓下降);或用手觸摸左乳房附近有無搏動;還可用耳貼緊患者左胸前聽心跳。如患者脈搏慢而有力,呼吸鼾聲增大是腦受嚴重壓迫的信號。
4、瞳孔:正常時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光照射時(通常用手電筒)瞳孔縮小。如瞳孔兩側不對稱或散大,或縮小如針尖,對光反射消失均提示病情危重。
5、了解休克的主要體征:血壓降低、脈搏微弱、呼吸快而淺、四肢發(fā)冷、皮膚潮濕、面色蒼白、口渴,但知覺存在,神志清。
在密切觀察生命指征的同時,搶救必須連續(xù)進行,以免病情惡化;如患者呼吸,心跳已停止,仍要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因短時間內(nèi)人的大腦并未死亡,還有救活的希望。
(三)減輕患者痛苦,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嚴重創(chuàng)傷常造成患者劇烈疼痛,甚至可引起休克,此時止痛,固定骨折成為最重要的急救方法。折斷的骨頭,暴露的創(chuàng)口極易感染而致骨髓炎、敗血癥。尖銳的骨折端還易刺破血管、損傷神經(jīng),因此,急救時應注意防止并發(fā)癥發(fā)生。
(四)及時搶救,及時呼叫救護車
常見急救知識
救護車到來之前應做些什么?
當突發(fā)急、危、重病時,或發(fā)生意外事故受傷時,在打通"120"急救電話、呼叫救護車后,在病人身邊的其他人員應該做些什么呢?
現(xiàn)場急救應采取的初步措施:
①初步檢查病人神志、呼吸、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并隨時觀察它們的變化。
②必須保持病人的正確體位,切勿隨便推動或搬運病人,以免病情加重。
昏迷發(fā)生嘔吐病人頭側向一邊;腦外傷、昏迷病人不要抱著頭亂晃;高空墜落傷者,不要隨便搬頭抱腳移動;哮喘發(fā)作或發(fā)生呼吸困難,病人取半臥位。
③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初步急救。
將病人移到安全、易于救護的地方。如煤氣中毒病人移到通風處;腦中風病人摔倒在衛(wèi)生間,移出來。
選擇病人體位,安靜臥床休息。
吸氧療法。病人身邊備有氧氣袋或氧氣瓶,在很多類型的急癥發(fā)生時均可首先應用。如:心臟病、腦中風、哮喘、呼吸困難、胸外傷、腦外傷等。
保持呼吸道通暢,已昏迷的病人,應將嘔吐物、分泌物掏取出來或頭偏側向一邊順位引流出來。
呼氣道異物阻塞,運用腹部沖擊法等急救手法,使異物排出來。
心跳呼吸停止,及時進行心肺復蘇術,即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
采用安全可靠的藥物口服。應盡量采用過去已用過的、證實無過敏反應的藥物。記好藥名、藥量、服藥時間,以便向醫(yī)生陳述。
外傷病人給予初步止血、包扎、固定。
④清理樓道、走廊,移除影響搬運病人的雜物,方便急救人員和擔架的快速通行。
⑤待救護車到達后,應向急救人員詳細地詳述病人的病情、傷情以及發(fā)展過程、采取初步急救措施,以保證急救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
猝死的急救
猝死是指傷病員突然發(fā)生的意外死亡。主要表現(xiàn)為瞬間喪失神志、呼吸停止、心臟停搏和瞳孔散大。時間就是生命,一旦發(fā)現(xiàn)猝死,應該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絕不能猶豫、等待。搶救的方法如下:
(1)如果把胸骨分成三等份,搶救者握拳從離胸骨25厘米高處,堅定地向病員胸骨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外叩擊,此法對心室顫動所引起的猝死效果較佳。
(2)如果叩擊兩次無效,即心跳未能恢復正常的心律,觸摸頸動脈仍無搏動,應立即進行正確的心肺復蘇術。
(3)如果在有條件的醫(yī)院,可立即進行電除顫,同時靜注0.1%腎上腺素溶液5-10毫升,以促進除顫效果。如未成功,也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術。
(4)心肺復蘇成功后,病員恢復了自主心律,應繼續(xù)采取各種措施防治多系統(tǒng)器官衰竭。其中最重要的是進行腦復蘇。方法是降低頭部和體表的溫度(使用冰袋和冰帽),治療腦水腫,采用高壓氧療法等。這些治療宜在醫(yī)院內(nèi)進行。
心肺復蘇術
心肺復蘇術是在傷病員突然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后所采取的一項緊急搶救技術,通過搶救使傷病員恢復正常的心跳和呼吸,從而挽救生命,并力求不留下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后遺癥。心肺復蘇術的國際通用名稱為CPR,分為現(xiàn)場心肺復蘇和醫(yī)院內(nèi)心肺復蘇,這里我們只介紹適用于家庭、勞動現(xiàn)場和災害事故現(xiàn)場的心肺復蘇術(即徒手心肺復蘇)。
一般來說,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只要認真閱讀和反復體會下面的3個問答內(nèi)容,即心肺復蘇術的三個步驟,就能學會這項搶救技術。
(心肺復蘇術步驟一)怎樣判斷意識的有無?怎樣開放呼吸道?
心肺復蘇術的第一步便是判斷意識的有無和開放呼吸道。判斷意識有無的方法是輕搖患者的肩部或輕拍面部,大聲呼喚他的名字,問他:"你怎么啦?"如無反應,可立即用指甲掐人中5秒鐘;如仍無反應,翻開眼皮觀察其瞳孔。若瞳孔散大,說明意識已經(jīng)喪失,心跳已經(jīng)停止。此時應立即呼叫周圍的人協(xié)助搶救。
搶救方法:首先使患者仰臥于硬板床或地板上,如在野外可放在較干凈的平地上。移動患者時要注意保護頸椎和脊柱以及可能骨折的肢體。搶救者站于或跪于患者的右側,立即檢查患者的口鼻,清除泥土、嘔吐物、分泌物、活動假牙等異物。接著以左手掌根壓住患者額部,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或食指與中指)托起患者下頜,使患者頭部向后仰,下頜角與耳垂和地面呈垂直。這樣便可使患者下墜的舌根牽開,嘴巴張開,使呼吸道開放暢通。
(心肺復蘇術步驟二)怎樣做口對口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心肺復蘇術的第二個重要步驟。開放呼吸道后,搶救者用5秒鐘觀察患者有無呼吸。方法是左耳貼近患者口鼻,用耳聽和用面部皮膚感覺患者有無呼吸,兩眼則觀察患者的胸部有無起伏。如確定呼吸已經(jīng)停止,則應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
口對口人工呼吸必須始終保持患者處于呼吸道開放位,搶救者以按壓患者額頭的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緊患者的鼻翼,使鼻孔閉合,再深吸一口氣,張大嘴巴,用口唇包住患者的嘴巴,使不漏縫;適當用力吹一口氣(有條件時可在患者嘴巴上墊一層紗布),此時可見患者胸部隆起,說明氣已吹進肺內(nèi),患者便可得到寶貴的、足以挽救生命的氧氣。然后左手拇指和食指松開鼻孔(左掌根仍壓住額頭不可移動),同時移開嘴巴,讓患者借助自身胸廓回縮的壓力而呼氣。少頃,待患者呼氣完畢,左手再捏閉患者鼻孔,以同樣方法再進行第二次吹氣。如系一個人搶救的單人心肺復蘇術,則按15:2的比例操作,即做口對口人工呼吸2次,再做胸外心臟按壓15次,反復循環(huán)操作,直到患者恢復心跳和呼吸為止。如系兩人搶救的雙人心肺復蘇術,則按5:1的比例操作,即做胸外心臟按壓5次,做1次口對口人工呼吸,反復循環(huán)操作。做過幾輪之后,兩人可以換著做按壓和吹氣。臨床搶救中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奇跡:在做過兩次口對口呼吸之后,尚未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患者卻奇跡般地恢復了心跳和呼吸。
如患者口腔因外傷或其他原因不能打開時,可采用口對鼻吹氣,但必須捏閉口唇,使不漏氣。吹氣之后,應放開口唇,使口鼻同時呼氣。如系嬰幼兒,因口鼻均小,且部位鄰近,可采用口對口鼻吹氣法,即搶救者以自己的口唇包住小兒的口鼻吹氣;呼氣時讓小兒借助胸廓回縮的壓力使口鼻同時呼氣。請千萬記住,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進行人工呼吸,都必須始終保持呼吸道開放位;否則,就會影響搶救效果。
(心肺復蘇術步驟三)怎樣做胸外心臟按壓?
胸外心臟按壓是心肺復蘇術的第三個重要步驟,即建立血液循環(huán)。
做胸外心臟按壓之前必須先判斷患者有無心跳,方法是以食指和中指并攏放在患者喉結部(女性或小兒喉結不明顯,也應放在相應部位),然后兩指向靠近搶救者一側向下外方移動2-3厘米,在胸鎖乳突肌前內(nèi)側可摸到頸動脈有無搏動。觸摸5-10秒鐘,如無搏動,則說明心跳已經(jīng)停止,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
準備行胸外心臟按壓時應速將患者移至木板床或平整的地面上,不能放在彈簧床、席夢思或棕床上,因為在有彈性的床上不能進行有效的按壓。取仰臥位,并將患者兩臂平放于身體兩側,搶救者站于或跪于患者右側并貼近患者。
按壓部位的確定:迅速解開或剪開患者的衣服,暴露胸部,搶救者以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攏,沿患者的肋弓緣滑行至兩側肋弓緣的交會處,即胸骨下切跡;再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并攏從胸骨下切跡處向上量兩橫指,以右手牚根緊貼左手兩橫指的上方按在胸骨體上,此處即按壓點。其位置相當于胸骨的中1/3和下1/3的交界處。此時再將左手疊放在右手上,兩手手指交叉,兩臂伸直,肘部不能彎曲,兩手掌根緊貼胸壁,不能移動。
按壓的深度(即使胸壁下陷的程度):應根據(jù)患者的年齡、胖瘦和體質而異。一般來說,成人應使胸壁下陷4-5厘米;8-13歲者下陷3-4厘米;5-8歲者下陷2-3厘米;幼兒可采用單手按壓,深度2厘米左右;新生兒可用食指和中指并攏按壓即可。
按壓的頻率,即每分鐘按壓的次數(shù),一般為每分鐘80-100次,對小兒的按壓頻率可適當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