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的某處森林,前不久發(fā)生一起火災(zāi),如果蔓延開來,極可能將整個森林化為灰燼。可是在火災(zāi)初起時,卻出現(xiàn)了奇跡——一條粗壯的大蛇,咬斷了火燎的樹枝,并用身子死死圍住火焰,使之無法擴散。
第二天,守林人看到了一棵被燒焦的大樹,一條已經(jīng)死去的大蛇。蛇嘴里還咬著一根枯焦的樹杈。這樹枝杈是從另一棵大樹上咬下來的。正是因為大蛇咬斷了起火的樹杈,又用身子纏住著火的樹干,才撲滅了這場突發(fā)的火災(zāi)。守林人見狀,失聲痛哭,并將大蛇收殮,在大樹附近筑了一個“蛇冢”,叫做“義蛇冢”。
據(jù)說,在過去的幾年里,當(dāng)?shù)剡發(fā)生了幾次火災(zāi),也是大蛇咬斷燃燒物,才沒釀成更大的災(zāi)難。
關(guān)于蟒蛇滅火還得追述到古代龍的傳說,龍的出處有很多的說法,有的說是由印度傳入的、有的說是中國星宿變成。印度本身是在龍神的說法的,但龍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實物的——蟒蛇。
龍生九子,其么子是螭吻,又名鴟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jīng)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zāi)滅火的功效。
但是專家們認為:森林救火的蛇,并非真會滅火,而是它們有嗜光的特點,一看到光亮的東西特別是火,便會迎上去,直到將火撲滅。“嗜光蛇”沒有痛覺,所以即使被火燒死,也不會逃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