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亞洲第一客運站南京南站消防設施——
有著亞洲第一客運站之稱的南京南站施工目前接近尾聲。作為連接全國五個省份的京滬高鐵重要樞紐,可容納8000多名旅客同時乘車,如此大的客容量,南京南站的消防設施到底如何?前不久,記者進行了探訪。
智能疏散系統(tǒng) 引導旅客迅速遠離火情
南京南站建筑面積約40萬平方米,主要功能劃分為進出站層、站臺層和候車室三大部分。由于面積大,跨度廣,南站的消防設施主要以增加消防設施數量和大型號大功率消防設施為主,同時大量采用智能系統(tǒng)。
據了解,南站擁有28條客運線,最多可容納8000多名旅客同時乘車,分別設東南西北四大安全出口。但如此大的客流量,一旦發(fā)生火災,極易發(fā)生混亂。經驗表明,在火災事故中,由于人員未被及時疏散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屢屢發(fā)生。
為解決這一難題,南站采用智能疏散系統(tǒng),即在地面上分別設置了疏散引導箭頭,看上去如同裝飾地燈。站在車站內,目光所及之處,均能搜尋到地燈的位置。
一旦火災引發(fā)線路短路,車站一片漆黑的情況下,消防備用電立即打開地燈,同時啟動智能疏散系統(tǒng)。假如車站東面起火,智能疏散系統(tǒng)的西、南、北三個方向的地燈將亮起,引導人們及時往遠離火情的地方疏散,倘若西面也同時起火,地燈的西面地燈將滅掉,引導人員往南北方向疏散,若南面方向人員比較集中,地燈還將自動切斷南面的指示燈,將人員往北面疏散。如此一來,達到迅速、安全的疏散效果。負責南站消防設施建設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他們經過前期模擬測試,8000名旅客大約在10分鐘內全部疏散完畢。
紅外線自動報警系統(tǒng) 站臺層布滿“蜘蛛網”保護層
除了智能疏散系統(tǒng),用來發(fā)現(xiàn)火災的自動報警系統(tǒng),在南站也用到了極致。根據南站各樓層高不同,在旅客上下列車的站臺層內,設置了3000多個噴淋,同時采用紅外線自動報警系統(tǒng)。
在站臺內,紅外線的接收器和發(fā)射器分別設置在墻壁的兩個對角處,形成直線對接,交錯的紅外線像在站臺層內織滿了“蜘蛛網”,只是人們視線無法看到,它們只對火和煙高度敏感。一旦引發(fā)火情,紅外線被火和煙切斷,此時,報警系統(tǒng)立即將異常情況反饋到消防控制室,同時輸送的還有火點的視頻圖像,控制室內的工作人員即可根據圖像中火情判斷救火方式,隨機調集就近的車站工作人員前去滅火。若火力達到一定程度,現(xiàn)場就近的噴淋也將噴水滅火,同時,控制室的工作人員還可遠程調控噴淋滅火。
76個消防水炮 遇火災可360度旋轉噴水
在車站內,候車室是人員最為密集地,因此候車室的消防設施成為車站的重要防火陣地。在三樓的候車室內,設置了24個送風環(huán)島(如圖一),布置在候車室的東南西北各個角落。這些環(huán)島利用頭頂的20多個“彈孔”負責給候車室送風,同時,它還有另一項重要的功能——滅火。
透過送風環(huán)島外殼的空縫,可以瞥見里面柱狀的消防供水管,環(huán)島的頭頂則架著一枚消防水炮,從遠處望去,環(huán)島酷似碉堡狀。
負責南站消防建設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候車室人員集中,并且該層層高為22.4米,用普通的噴淋系統(tǒng),等到噴淋感應到火情并噴水滅火時,往往火勢已經很大,因此他們采用了76個功率和水量都較大的消防水炮。
這些消防水炮可以360度旋轉,在水炮的一旁設有智能視頻監(jiān)控。一旦監(jiān)控發(fā)現(xiàn)某處起火,將立即調集水炮鎖定該火點,同時將火點視頻圖像輸送至消防控制室,并在工作人員的指令下,開展定點滅火,監(jiān)控和水炮并肩作戰(zhàn),達到迅速有效地滅火效果。
該負責人表示,南站規(guī)模大,人流量也勢必空前,采用智能化消防設施和人員控制雙重標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南站及旅客的生命財產安全。